您好,欢迎您来到科特派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特派展示 > 典型示范 > 正文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茶产业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 2018-04-02 发布人: 打印 关闭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茶产业转型发展

——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科特派团队事例

 
        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2年组建。2013年入选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对象,2015年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现有成员5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人员队伍专业背景涵盖茶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遗传育种学、食品科学等多个学科。该中心围绕国内外乌龙茶产业需求,聚焦中国乌龙茶种质资源创新与乌龙茶文化经济核心问题,推进校校、校所与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集聚和培养一批茶业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乌龙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乌龙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一、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

        该中心打破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壁垒,充分发挥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重点整合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国际合作、文化创新等方面资源,吸引、组织省内外重点企业、研究所和高校参与项目合作,构建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创新资源融合共享和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心实行“任务牵引+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学术委员会+中心管理委员会”的协同管理模式以及“中心主任+岗位专家+团队骨干成员”的协同科研模式,不断优化“产权不变、资源共享、开放使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形成“自由开放、求是力行、包容兼蓄、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和团队文化。

二、组建创新团队,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中心实施“人才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面向国内外延揽高水平产业领军人物和青年学术骨干、加大对青年教师和博士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等方式组建了乌龙茶产业高层次创新团队,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营造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学术氛围。通过组建高层次创新团队,中心培育了若干个有实力的茶学各学科带头人,优化团队结构,提高了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同时,中心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建立了“按需设岗、以岗聘人、优劳优酬、有序流动”的人员聘任机制,实行了“流动不调动”、“一人一策”的交叉科研组织形式,优化了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技术短板问题,实现了以团队整体实力申报省部级茶产业科研项目的跨越发展。

三、适应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该中心不断加强国家交流合作,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乌龙茶(青茶)技艺交流大会暨乌龙茶技艺交流研讨会”“平潭‘一带一路’战略海思智库高端论坛”“吴觉农茶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乌龙茶产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活动,推进国际乌龙茶文化研究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乌龙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乌龙茶产业的发展需求,成立课题研究组对乌龙茶产业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一批促进乌龙茶产业提升的关键技术成果。截至目前,中心共发表论文69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15篇,SCI、EI检索论文17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南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等各项专利28项,编写国家级等教材或专著14部;承担省部级或其他科研项目38项,累积科研经费达1700多万元。
(一)开展乌龙茶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研究。在武夷学院茶学科教园新建乌龙茶种质资源圃80亩,从武夷山、安溪以及广东、云南、四川、台湾等地收集保存国家级、省级良种、地方优异茶树种质、杂交创新种质合计350多份,建立苗木繁育基地65亩,构建乌龙茶种质资源数据库1个。在武夷山、寿宁布置试点乌龙茶区5个,开展乌龙茶新品系的品比试验15个、乌龙茶新品系的区域试验44个,培育皇冠茶、韩冠茶、0309B、茗铁0319、社安茶等5个新品系并申请品种权保护,茶树新品种春闺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开展对黄观音、金观音、九龙袍、瑞香等新品种的配套加工工艺研究,开发出高香型武夷岩茶产品5种,并在武夷山通仙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生产。此外,自主研发了“热泵-电辅热一体化烘干机”,获得了武夷岩茶热泵干燥工艺参数及相应的干燥特性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研发新型茶叶加工机械提供数据支持。
(二)开展乌龙茶种质资源基因分型鉴定与质量安全研究。主要开展乌龙茶种质资源基因分型鉴定与应用、茶园生态与茶叶品质安全、稀土和重金属在茶树体内的代谢机理、乌龙茶品质职能控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项目成果。筛选出茶树多功能内生细菌菌株,探明对茶树主要病害的防病机制及其与茶树互作机理,研发出茶树生防菌肥并推广应用;研发出基于智能手机的茶叶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软件,对茶叶种植、加工全过程的操作数据实时监控,实现武夷岩茶生产全程质量智能溯源。
(三)开展乌龙茶保健功效、分子机制与深加工产品研发。主要对乌龙茶保健功效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研发出功能性茶食品配方2个,以及预防老年性脱发产品或护肤乌龙茶产品1个,并在企业示范推广生产;研发出茶色素基天然染料新产品1个,制定企业标准应用于毛发和真丝等蛋白质材料的染色;研发出乌龙茶降糖降脂等保健功效新产品1个,研制具有辅助降糖或降脂功效的口服袋泡茶、速溶颗粒剂或茶粉等功能性新产品2个;研发乌龙茶视觉保健茶产品1个,以及竹茶酒、蜂蜜茶醋饮料、茶渣饲料添加剂、茶末饲料添加剂、茶味鱼糜休闲食品、纯发酵型茶酒、蒜香型腌茶等系列新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
(四)开展中国乌龙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主要对中国乌龙茶流通价格和消费水平大数据、乌龙茶生产模式、“互联网+乌龙茶”创新推广以及乌龙茶数据库与文献信息建设等研究,主编《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11-2015)被列入中国社科院理论创新工程,主编出版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学》以及《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建设规划》《国家级闽北农业科技园规划》《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南平)规划》《中华茶博园规划》等7个规划项目。此外,还建立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门户网站和青少年乌龙茶茶文化传承与推广平台,构建了统一数据中心和茶叶电子商务平台。
(五)开展中国乌龙茶“一带一路”贸易与文化研究。主要对中国乌龙茶市场拓展与贸易推进、“一带一路”中国乌龙茶传播文化与贸易历史演变的研究。开展武夷茶史、茶文化研究,主编出版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茶文化学(第三版)》。组建万里茶道文化研究院,开展对武夷山古茶市下梅、星村、赤石的研究,为保护和开发古茶市、“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建言献策。整理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武夷茶贸易史、武夷山历代方志等武夷茶史文献资料,促进乌龙茶产业科学研究。

联系我们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环城中路金山段华实楼5层505室
电话/传真:0599-6187888
18159921221
QQ: 2801004293
邮箱:2801004293@qq.com
友情链接
创新助理
海西智造
福企网
福建农村科技信息网
海峡科技大市场
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
北京科特派网
福企网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实名登记注册管理系统
呼和浩特科特派网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科特派之家
科技扶贫直通车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
二维码
科特派在线微信
慧农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