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科特派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特派展示 > 特派员风采 > 正文
詹夷生
发布时间: 2018-03-27 发布人: 打印 关闭
-记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詹夷生

科技特派员、高级工程师詹夷生在政和县星溪乡苏地村锥栗山上为榛农现场示教。
【人物名片】
詹夷生,福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扶贫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全国劳模 。他 20多年投身林业科研、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詹夷生进村入户,以知识和忠诚报效闽北,以科技扶贫为己任,情系“老、少、边、穷”,带领农民走“科技兴榛致富”之路,为闽产锥栗产业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他是“仙”,被果农奉若神明的“榛仙”;他是”神”,给老少边区农民带来富庶的“财神”;他是“明星”,百上千农户是他的“追星族” 。
他的事迹在闽北山川声名远播,他的名字在闽北大地如雷贯耳--詹夷生!
种子土地“第四棵树”
1999年 2月 26日,延城大街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已抽芽吐绿,春天的气息弥漫着山城。这天上午,南平市政府举行隆重的首批科技特派员欢送会。理着平头,皮肤黝黑,身板壮实的詹夷生此时并没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作为一名从福建林学院林学系经济林专业毕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市林委科技中心副主任被选派进科技特派员队伍,詹夷生深知此行责任与使命之重。“南平是农业大市,‘九五’以来,农产品供大于求矛盾凸显,农民收入逐年下滑。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能不能为农村注入大量的科技因素。建立‘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制度,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实行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
领导的话语在耳边萦绕,詹夷生的双脚踏进了海拔 720米高的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这个满山种植锥栗的小山村。
对詹夷生的到来,村民们开始习以为常。过去,工作队、“三下乡”也常进村,不过都是朝至夕归,几天就不见人影了。詹夷生在村部稍坐,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后,执意谁家锥栗树最多就把铺盖放到谁家去。
村口路边一座粉墙黛瓦二层楼房就是村民张其兴的家,他家有 45亩 1850株锥栗树,算得上是村里的能人。一见面,詹夷生就说:“我住你家,你吃什么我吃什么,我决不白吃你的饭。
张其兴夫妻俩仔细打量詹夷生,似乎觉得他不是那种细皮嫩肉的城里干部,开头三句话也中听,便接过他的行李。
这天夜晚,詹夷生在灯下写下他住村的第一篇日记:“下到村里,使我对毛泽东同志早年说的一席话有了更新的理解,那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亦是一颗种子,我要融入到农村这块热土中,使农民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赢得金钱,获得财富。”
第二天一大早,张妻起来做饭,突然听到卫生间水龙头哗哗地响,吓了一跳。原来是詹夷生,他有早上洗冷水澡的习惯。夫妇俩忙对詹夷生说:“眼下田里还结着冰,洗不得啊,你要是在我家落下病根,我可如何是好?”
詹夷生笑一笑:“我祖籍浦城,生在武夷,长在新疆,在建瓯插过队,喝四方清泉,吃五谷杂粮,身体好着呢。”
吃过早饭,夷生听其兴说要去挖笋,也跟着上了山。没笋的地方,夷生硬说有笋,他一锄头下去,果然紫茸茸白嫩嫩的春笋就翻了上来。其兴暗暗吃惊,改叫“老詹”为“詹老师”。
夷生是来教大家种锥栗的,他是不是专家师傅,其兴似乎要考考他。一天,春阳高照,其兴叫夷生到果园修枝,他不让夷生带剪,怕他乱剪栗树。夷生心知肚明。其兴前面剪,夷生后面点评,剪到第 16棵树,其兴忽地把剪刀递给夷生:“你是行家,我服你,我们回头再从第一棵树剪起……
其兴改 nq“詹老师”为“詹教授”。
“锥栗,又名榛子,毛榛,为壳斗科栗属。一苞一粒,果实底圆顶尘,形如锥,故名锥栗。其果形美观,色泽鲜艳,种仁肥厚,甜美可口,营养丰富。全世界只有中国有锥栗,中国惟一的‘锥栗之乡’在闽北,‘继杉、松、竹之后,锥栗可以称之闽北前景看好的‘第四棵树’……”
在夷生办起的科技墙报前,村民知其然。
 “三月剪枝好,枝多榛子小;四月新叶出,快把幼虫捉;七月追上肥,树上硕果累……”
在夷生的课堂里,村民知其所以然。
金秋时节,果农们笑了!这年温洋村的栗果产量从上一年的 22.5万公斤猛增到 32万公斤,平均每户村民增收 3900余元。张其兴的 45亩示范林收果 7800公斤,收入 3万多元。他对盾夷生的称呼又有了改变:“詹特派,咱们自己人!”
枝剪手电“平头高工”
世纪之交,南平市委、市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接轨中央、省上要求,根据闽北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战略,发展“旅、绿、新”特色产业,成为这一战略定位的核心内容之一。锥栗,作为闽北特有的“绿”字号名优干果撩纱出闺,市场看好。市里决定,做好以建瓯为中心,经水源、川石向东扩展至政和星溪、澄源;经龙村往北延伸至建阳樟墩、浦城濠村的“V”字形锥栗产业带。
市里选调精兵,第二批、第三批“科特派”挥师山川绿野。为加强锥栗产业带的技术支撑,市里决定,从 2000年开始,詹夷生除继续驻点温洋村外,同时担任浦城濠村村和政和苏地村的“科特派”。
这三个村恰好在“V”字的最顶端,且都是山高水冷,老、少、边、穷地区。从此,詹夷生奔波于三个县市,跋涉于三个村的山峦阡陌。白天深入山间地头,晚上走家访户,送资料、传信息、教技术、解难题,村民越来越熟悉他的身影,他的名字从这山传到那山。濛濛细雨中,艳艳晚霞里,山道弯弯处,人们只要看到那位理着平头、背着浅绿色挎包、大步流星走来的汉子就是咱们的“平头高工”,咱们的“詹特派”。他们还知道“平头高工”挎包里的几件宝:手电、蚊香、修枝剪、海拔仪、黑板擦。
黑板擦是给干部群众上课时用的。他不知道为群众上过多少节课,他的课可以用举村空巷来形容。村民像虔诚的信徒,专心致志地听他的科技“布道”。今年5月30日,夷生第一次到政和“二五区”澄源乡讲课。正在田里插秧的村民立马洗脚上田,大好晴天,他们花钱雇工插秧,自己赶到乡里听课。
夷生知道,群众对一只害虫的拉丁文学名及科属分类是不感兴趣的,更不想知道这只虫的形体结构是怎样。他在讲台上,用最直观的实物,最通俗的语言,最简单的手势,最形象的比喻,让群众茅塞顿开,一用就灵。 
2000年 6月 8日,对政和地坪村老农余小弟来说是个黄道吉日,这天他为 24岁的二儿子余世华办婚事。而这一天,恰好詹夷生进村讲课。中午 11时 30分,村小学放学,村民便涌入教室听詹夷生讲锥栗夏季管理的关键技术。因为村里有 4200亩锥栗,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热情特别高涨,詹夷生也讲得特别带劲,不知啥原因,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连窗户也塞满了人。
正午已过,此时余小弟家红烛已燃过半,仍不见宾客前来入席。老汉忙叫新郎新娘出去看个究竟,谁知一出门也不见了踪影。直到下午 2时 20分,一大群人才从校门口涌出。他们冲着一对新人说:“又听课又喝喜酒,你们真会挑日子!”
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就像久旱的禾苗企盼甘露一样。
建瓯迪口镇李溪自然村青年农民“哑仔”种的果树几天之内,青绿硕大的栗苞就像雨点般掉落,他的泪水也在滑落。当听说夷生要到村子来指导,“哑仔”站在高岗上等了两个小时,看到夷生一露脸,他立即冲下山坡,还不小心摔了一跤。夷生问明情况,到“哑仔”果园仔细察看后,告诉他说,这是虫害,不是病害,是一种叫“桃蛀螟”的虫在作怪。
“哑仔”后悔自己拼命按病害操作,结果白白花了钱。
整个下午,“哑仔”在夷生身边形影不离,问这问那。村支书悄悄告诉夷生,“哑仔”因自卑感强,平时少言寡语,今天说的话恐怕比他十年说的话还多。
晚11时许,“哑仔”用手电照着夷生下山,临上车,“哑仔”握着夷生的手泪水涟涟。
榛仙财神“荣誉乡民”
盾夷生给农民讲得最多的一段话是“全世界只有咱们中国有锥栗,全中国只有一个‘锥栗之乡’就在咱们闽北,我们不能守着聚宝盆不识宝啊。中国就要加入 WTO了,咱们要去挣外国人的钱啊!”
詹夷生梦里都在想让每一棵锥栗树变为摇钱树,让每一个农民都尽快富起来。
去年初夏的一个夜晚,盾夷生完成川石乡锥栗丰收栽培技术巡回宣讲,乘火车返回南平。因前面发生塌方,列车被堵在南雅附近。列车长通知旅客,可以下车在附近走动。詹夷生正坐着,眼望窗外,这时一农村小伙凑过来:“师傅,你有没有到过川石?”
盾夷生对陌生人保持一份警觉:“你咋知道?”
“我认得你。”
“你咋认得我?”
“你在电视上教农民管榛子,你教的那人是川石溪口村的张典礼,我会认得。所以猜想你一定去过川石!”
詹夷生笑了笑,便问小伙子要去哪里。
小伙子说,他们一行 8人都是高山村的农民,家里也都有锥栗树,但粗放管理,这回是去厦门打工。
詹夷生眉头微皱,便对已围过来的这伙人说:“家里有锥栗树,为啥不好好管起来呢?老天爷已经定好了,锥栗这块钱就是让我们这高山区农民赚的,摆在家门口的钱不赚,大老远去打工,也不是什么划算事。”
小伙子们也表示赞同,他们述说没技术的苦恼。詹夷生就在车上给他们讲起课来。个把小时过去了,几个农民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拎起行李:“盾老师,我们听你的,不去打工了,回家种榛子去!”
夷生把随身带的几套锥栗栽培技术送给他们并留下通信地址。
经夷生这位“榛仙”指点的农民有很多也成了“仙”。三年时间里,詹夷生踏遍 30几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的片片果园,不遗余力地传授“真经”,同时将榛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加以总结,回归农户,一批乡土人才也就应运而生。
去年入夏,建瓯房道连地村千余株锥栗出现严重病害,詹夷生的“名徒”张其兴赶到现场“出招”,可谓手到病除。他用当地土语给农民讲课,原汁原味,颇受欢迎。
人们从乡土人才的身上看到“科特派”活动在延伸。经夷生这位“财神”点拨的农民大都发了财。建瓯顺阳乡际下村山后自然村演绎着一个致富的奇迹。新世纪第一个正月初二,村民在山坡上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到詹夷生满面春风地走来。村民点起几米长的鞭炮,喜获栗果丰收的人们争相拉着这位为后山村带来财运的“财神”去家里做客。
“詹特派,我们乡下人讲不来好听的话,你可要到我家去啊,哪怕进门站一会儿也行。”
村支书吴德海忙不迭地给詹夷生报喜:
刘喜勤,12亩,采果 4200斤,获利 18000元,买摩托车一辆;
谢利成,21亩,采果 5700斤,获利 12000元,买旧北京吉普一辆;
黄荣仁,10亩,采果 3500斤,获利 10000元;
……
因为栗果丰收,山后村结束了没有电话的历史。 51户村民有 26户安装了电话,一天中,有 6户果农把新摩托骑进家门。
顺阳乡乡长黄秀炜把“荣誉乡民”的牌匾授给詹夷生。此时,夷生心如蜜溢。他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把知识变成农民口袋中的钱,还有哪种价值,哪种奖赏,哪种喜悦比这更高呢?
离开山后村时,周孙福等十多位村民紧随相送两里多地,给夷生包里放进桔子、鸡蛋、米花糕,以示吉祥、平安。
此情此景,詹夷生双眼潮湿湿的,他的耳畔响起那首他最爱吟唱的旋律--“父老乡亲”……
联系我们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环城中路金山段华实楼5层505室
电话/传真:0599-6187888
18159921221
QQ: 2801004293
邮箱:2801004293@qq.com
友情链接
创新助理
海西智造
福企网
福建农村科技信息网
海峡科技大市场
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
北京科特派网
福企网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实名登记注册管理系统
呼和浩特科特派网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科特派之家
科技扶贫直通车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
二维码
科特派在线微信
慧农信公众号